陆磊,男,汉族,1970年11月生,江苏常州人,出生地江苏武进,中共党员,研究生学历、经济学博士学位,研究员。
人物履历
1989.09-1994.07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本科生(其间:1989.10-1990.07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家庄陆军学院军政训练)
1994.07-1996.08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
1996.08-2003.08 在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、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工作(其间:1999.01-2000.07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家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经济学专业在职学习,获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)
2003.08-2006.01 招商银行研究部高级研究员,总经理助理(其间:2001.08-2004.04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金融学专业在职学习,获经济学博士学位)
2006.01-2010.01 广东金融学院教师,金融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,华南金融研究所所长,院长助理
2010.01-2012.07 广东金融学院副院长、党委委员,代院长、党委委员,代院长、党委副书记
2012.07-2014.03 广东金融学院院长、党委副书记(正厅局级)
2014.03-2016.08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
2016.08-2017.07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
2017.06-2023.12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、党组成员
2023.12-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、副行长
担任职务
陆磊教授自1995年起在
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经济金融处、研究局国际金融处和招商银行研究部工作,先后任中国人民银行、
国家外汇管理局人民币资本帐户可兑换专题小组成员、国务院
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专题小组办公室成员、人民银行监管体制改革专题小组办公室成员,曾在
英格兰银行中央银行研究中心、澳大利亚财政部财政政策司进修、工作,并获选
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学者。陆磊教授现为
华泰联合证券首席经济学家。同时在
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经济学原理课程,深受广大同学欢迎。荣获2011年
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年度青年经济学家,现任厦门大学
EMBA名誉讲师,主要讲授《宏观经济理论与实践》课程。
职务任免
2023年12月,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,任命陆磊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,免去陆磊的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职务。
获得荣誉
2000-2005年间,陆磊教授在《经济研究》发表5篇论文,其中三篇作为年度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文献分别入选
天则所主编的《中国经济学-2000》和《中国经济学—2003》;在《金融研究》和《经济学动态》发表12篇论文。期间,陆磊主持并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、自然科学基金、福特基金课题研究,其主持的《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》研究项目获第十一届(2004-2005年度)
孙冶方经济科学奖,其他论文和研究成果获第六届
中国金融学会全国优秀金融论文二、三等奖、
中国人民银行优秀研究成果奖、
中国青年金融论坛一、二等奖等。
研究领域
研究领域集中于货币经济学、转型金融学、腐败经济学、公共经济学与公共政策、开放经济背景下的资本流动和均衡汇率、中央银行制度、农村金融改革与金融深化、银行微观经济学和金融监管理论。
出版著作
1、《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:体制、行为与机制分析》(博士论文),
中信出版社。
2、《通向货币经济学的新范式》(
斯蒂格利茨和
格林沃德)(译文),中信出版社。
3、《非博弈均衡、央行的微观独立性与最优金融稳定政策》,《经济研究》,第8期。
4、《金融腐败的微观经济效应:一般均衡与金融业不良资产问题》,《金融研究》,第2期。
5、《金融创新、风险分担与监管:中国转轨时期保险资金运用的系统性风险及其管理》,《金融研究》,第6期。
6、《汇率体制改革的宏观与微观经济效应》,《南方金融》,第8期。
7、《金融生态与信贷关系》,《南方金融》,第7期。
8、《改革优先还是稳定优先:金融公共政策抉择》,《南方金融》,第6期。
9、《非对称货币政策假说:中国货币理论面临的革命》,《南方金融》,第5期。
10、《“汉米尔顿-杰弗逊争论”与当前的货币政策规则》,《南方金融》,第4期。
11、《论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时机》,《南方金融》,第3期。
12、《从金融支持到市场化资源配置》,《南方金融》,第2期。
13、《花钱买机制的制度经济学思考》,《南方金融》,第1期。
14、《国有银行改革共性与个性:一行一策式改革的可行性研究》,《武汉金融》,第5期。
2022年
《货币论(第二卷): 货币政策与中央银行》中译出版社
2021年
《货币论(第一卷): 货币与货币循环》 中译出版社
2004年
1、《中央-地方-银行-公众博弈: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的基本逻辑》,《经济研究》,第10期。
2、《微观决策与经济体制:房地产泡沫下的居民-金融部门破产》,《金融研究》,第9期。
3、《从总量调控到结构优化:货币政策在探索中创新》,《南方金融》,第4期。
4、《制度变迁、宏观金融风险与货币政策选择的逻辑》,《南方金融》,第5期。
5、《蒙代尔三角:一个假设还是真实的威胁》,《南方金融》,第6期。
6、《银行业垄断与竞争的价值判断》,《南方金融》,第7期。
7、《多元博弈与国有银行改革的基本逻辑》,《南方金融》,第8期。
8、《利率调控、资金脱媒与货币政策目标》,《南方金融》,第9期。
9、《外汇储备与人民币升值泡沫》,《南方金融》,第12期。
2003年
1、《改革进程中的金融腐败:非规范融资行为的交易特征和体制动因》,《经济研究》,第6期,转载于《新华文摘》第10期,入选《中国经济学—2003》。
2、《资源配置和产出效应:金融腐败的宏观经济成本》,《经济研究》,第11期,入选《中国经济学—2003》。
《以行政资源和市场资源重塑三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》,《金融研究》,第6期。
3、《利益共同体的胁迫与共谋行为:论金融监管腐败的一般特征与部门特征》,《金融研究》,第7期(转载于《改革内参》2003年第30期)。
4、《中国金融腐败指数:方法论与设计》,《金融研究》,第8期(转载于《改革内参》2003年第31期)。
5、《治理结构、预期收入与体制转轨:金融反腐败机制设计的微观与宏观战略》,《金融研究》,第9期(转载于《改革内参》2003年第32期)。
6、《中国金融腐败:从定性到定量》,《比较》,2003年第8辑。
7、《宏观经济学与货币经济学——清泷信宏的学术思想评述》,《比较》,第6辑。
8、《试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模式及发展前景》,《
国有资产管理》,第3期。
2002年
1、《论合作金融的混合治理结构》,《金融研究》,第7期。
2、《中国金融转轨中的宏观货币控制》,《经济学动态》,第7期。
3、《积极应对入世挑战 审慎改革外汇体制》,《求是杂志内部文稿》,第3期。
4、《合作制还是商业化:信用合作社资本结构创新的实证分析》(Benoît Tremblay和Daniel Côté),译文,《金融研究》,第1期。
2000-2001年
1、《信息结构、利益集团与公共政策:当前金融监管制度选择中的理论问题》,《经济研究》,2000年第12期(入选《中国经济学—2000》,
上海人民出版社)。
2、《不完全合同与道德风险:90年代金融改革的回顾与反思》,《金融研究》2001年第2期(2002-2003年度
中国金融学会第六届全国金融论文二等奖)。
3、《市场结构和价格管制:对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评析》,《金融研究》2001年第4期(2002-2003年度中国金融学会第六届全国金融论文三等奖)。
4、《货币政策机制选择及其宏观经济后果》,《金融研究》2000年第10期。
5、《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》,《完善公司治理:东亚视角》,
世界知识出版社,2001年11月(同时见《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改革》(
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),
中国金融出版社,2002年)。
6、《恶性竞争中的数量和定价行为:中国商业银行行为研究》,《广西金融研究》,2001年第9期。
7、《金融与增长:动荡条件下的政策选择》,世界银行政策报告,译文,2001年,
经济科学出版社。
8、《中国应从亚洲金融危机中吸取的教训》(
余永定英文论文),译文,《金融研究》,2000年第12期。
9、《世界经济回顾与展望》,《金融参考》,2001年第1期。
10、《2000年世界经济金融回顾》、《2001年世界经济金融展望》,《金融时报》2001年1月2-3日。
此外,在《
财经》、《
光明日报》、《证券时报》、《
经济观察报》、《
南方周末》、《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》等期刊发表100余篇文章。